中新网北京8月19日电 2023年乡村教育发展论坛18日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以“聚焦县域,对话未来”为主题,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21世纪教育研究院协办。
论坛发布了乡村教育发展相关报告。
《2023年乡村教育发展报告》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联合发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薛二勇解读报告时指出,新时期乡村教育改革问题,内部看是乡村学校布局优化问题和乡村教师队伍振兴问题,外部看是乡村社会与学校教育的相互协同、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的相互支撑问题。乡村教育振兴政策应着力于健全乡村教育社会支持体系、调整乡村教育资源配置方向、优化乡村小规模学校布局、统筹乡村教师资源配置政策等方向。
《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教育报告》呈现了115家教育公益相关社会组织调研数据,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等多家机构支持编撰。报告显示,教育公益呈现出组织规模较小、更多关注中小学生群体、教育议题多元化等特征。继续扎根社区、促进家校社有机联合、跨界合作是社会力量对于教育公益发展趋势的共识和期待。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相关负责人分享了基金会20余年间对乡村教育的发展探索。从“能上学”到“上好学”再到“全面发展”,“加油未来”项目探索出一条乡村教育可持续发展路径,通过引入核心素养课程和学习空间打造,助力乡村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培训、搭建交流平台,激发校长教师内生动力和创新力。9年来,“加油未来”项目惠及受益师生逾23万人,超九成学生反馈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有明显提升。
论坛围绕“助力乡村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助力县域教育发展”和“助力乡村学生素养发展”三个主题设置平行论坛,20余家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研究机构、城乡学校代表围绕乡村教育发展关键议题进行分享探讨。
2023年乡村教育发展论坛现场。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供图
论坛还为一年来在助力乡村教育方面取得优秀成果的公益伙伴和爱心企业颁奖致谢。(完)
中新网信阳8月19日电 (记者 韩章云)8月18日,史灌河(河南段)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成果发布会在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举行。记者获悉,史灌河(河南段)成为河南省首例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的河流,拥有了“户口本”。
史灌河(河南段)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成果发布会在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举行。王星 摄
史灌河作为淮河的一级支流,河南段长约220公里,流域面积6895平方公里,是固始县、商城县诸多城镇的重要饮用水源。经国务院授权,自然资源部为史灌河(河南段)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履行主体”,受自然资源部委托,河南省政府为“代理履行主体”。
今年7月,史灌河(河南段)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簿工作,不仅标志着由省级人民政府代理履职的史灌河(河南段)拥有了“户口本”,而且还是全国首批、河南省首例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簿的河流。
据河南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史灌河(河南段)登簿,将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史灌河作为登记客体在国土空间上予以精准落地,清晰界定了生态空间内各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一方面为史灌河(河南段)自然资源有效监管、严格保护和所有者权益行使提供了产权支撑,另一方面为做好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作出了示范、提供了样板。
近年来,河南将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列为“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重点工作,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已经完成45个自然保护地、3条河流、4个湖泊、38座水库、196个矿区的自然资源地籍调查等工作,形成了系列规范化、标准化的制度性成果。(完)